魚臺大米產地環(huán)境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3-22 訪問次數(shù):
魚臺縣位于山東省的西南部,北依濟寧市任城區(qū),西接金鄉(xiāng),東靠微山湖,南與江蘇的豐、沛兩縣接壤,總面積654.2平方千米。
北緯30°至38°之間,被公認為世界水稻黃金緯度線,魚臺縣處于北緯34°53′至35°10′與全球頂級水稻產區(qū)日本新瀉、韓國水原同在這一緯度,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平均年日照時數(shù)3853小時,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117.54千卡/平方厘米,氣候溫和,年平均氣溫為14.2℃,雨量集中,平均降雨量702毫米,無霜期為203天,水熱同季,特別有利于水稻種植。
魚臺縣屬淮河流域泗運河水系,東瀕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——微山湖,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從東部穿流而過。境內17條河流縱橫交錯,水資源總量5.04億立方,地下水17.8億立方米,排灌設施齊全,橋涵閘配套,水利設施完備,能夠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需要。土地肥沃,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,微量元素和營養(yǎng)元素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,緊靠南四湖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,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優(yōu)良,為發(fā)展優(yōu)質稻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魚臺水稻采用微山湖水灌溉,湖水常年清澈,無污染,豐富的礦物質為水稻生長發(fā)育,生產優(yōu)質大米提供了物質保障,有利于魚臺大米優(yōu)質的理化特征形成。
大約六七千年前,魚臺縣就有東夷太昊部族聚居。據魚臺縣文物部門從棲霞堌堆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,棲霞堌堆遺址屬于龍山文化,從固堆頂8米以下為灰褐土、深灰色、紅燒土,出土文物有穿孔石斧、石鐮,穿孔蚌刀、蚌鐮等磨光過的農業(yè)工具,到商周時期出土的精美陪葬品,說明當時的農業(yè)、畜牧業(yè)已達到一個新水平。
魚臺縣種植水稻有著悠久的歷史。據《魚臺縣志·風土》記載,唐虞時期,魚臺縣屬豫州,“其谷宜稻麥”,“谷之品有黍、稷、麥、菽、稻、梁秫、芝麻”。
在當?shù)赝诰虻臐h墓中,就曾發(fā)現(xiàn)先民種植的稻谷,說明魚臺縣至少在漢代就已開始種植水稻。
明清時期,魚臺縣就有種植水稻列為貢賦的記載。清康熙《魚臺縣志·賦役志》載明季舊款:“又兌軍攢運米一千一百石,外加耗二百七十五石……”在文廟祭祀孔子等先賢時,普遍用“稻”作為祭祀品的記錄,這說明在明清時代,魚臺大米在全國已具有了知名度。